기본정보

자료ID
0007_001_003
총서명
용비어천가(龍飛御天歌)
권책
卷第一
저자
권제(權踶), 정인지(鄭麟趾), 안지(安止) 등
출전
오대산사고본(五臺山史庫本)

원문정보

第三章
周國大王이 豳谷애사샤。帝業을 여르시니。
우리 始祖ㅣ 慶興에사샤。 王業을 여르시니。[慶源 古孔州 或稱匡州。久爲胡人所據。高麗睿宗時 大將尹瓘逐胡人 置鎭爲防禦使。 本朝 太祖七年 以有 陵寢 陞爲慶源都護府。別號楸城。今分其地 爲慶興都護府。屬咸吉道。慶興 據今所稱而書。後凡書諸道及州府郡縣之名 亦多類此。]
昔周大王 于豳斯依。于豳斯依 肇造丕基。[依 安也。肇 音兆 始也。丕 大也。書曰。至于大王 肇基王迹。]
今我 始祖 慶興是宅。慶興是宅 肇開鴻業。[宅 居也。鴻 通作洪 大也。]
周先祖后稷 名棄。[周 國名 在禹貢雍州境內岐山之陽。后稷 官名也。后者 有爵土之號。稷乃五穀之長 故以稷爲農官之稱也。棄母 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爲帝嚳元妃。出野 見巨人跡 心忻然說而踐之 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以爲不祥 棄之隘巷 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 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氷上 飛鳥以翼覆之。姜原以爲神 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 因名曰棄。]爲兒時 屹如巨人之志。[屹 魚乞切 山貌。巨 大也。]其遊戱 好種樹麻菽 麻菽美。[戱 香義切 謔也。好 去聲 下同。種 朱用切 藝也。樹 猶植也。麻 穀名 子可食 皮可績爲布者也。菽 式竹切 大豆也。]及爲成人 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 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古者二十而冠。冠者成人之道也 未冠皆爲童子。相 去聲 視也 下同。稼 居訝切。穡 所力切。種之曰稼。斂之曰穡。則 亦法也。]帝堯聞之 擧爲農師。[堯 唐帝名 帝嚳之子也。導之敎訓曰師。]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 別姓姬氏。[舜 虞帝名 瞽叟之子也。邰 他來切 國名。朱子曰 邰 在今京兆府武功縣。姬 居之切。]后稷之興 在陶唐虞夏之際 皆有令德。[陶 徒刀切。唐者 堯有天下之號也。堯初爲唐侯 後爲天子 都陶 故曰陶唐也。虞 舜氏 因以爲有天下之號也。夏 禹有天下之號也。令 善也。]后稷卒 子不窋立。[卒 終也。窋 都律切。]不窋末年 夏后氏政衰 去稷不務。[夏 言后言氏者 舜 帝也 禹 王也。言后 所以別於帝 氏者 別其祖之所自分。而舜禹皆祖顓頊 故舜爲虞氏 禹爲夏氏。一說。禹受禪於君 故夏稱后也。去 口擧切 除也。言夏太康失國 廢稷之官 不復務農。]不窋失其官守 而自竄於戎狄之間。[失其官守 謂失稷官也。竄 七亂切 匿也。狄 或作翟。東方曰夷 南方曰蠻 西方曰戎 北方曰貉狄也。不窋失官 去夏而遷於岐。邠 西接戎 北近翟。]不窋卒 子鞠陶立。[鞠 居六切。]鞠陶卒 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 能復修后稷之業 民以富實。乃相土地之宜 而立國於豳之谷焉。[復 扶又切 下同。豳 悲巾切 在禹貢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公劉九世孫古公亶父 復修后稷公劉之業 積德行義 國人皆戴之。[父子相繼爲一世。古公 大王之本號也。亶 多旱切。父 音甫。亶父 大王名也 或曰字也。戴 丁代切。戴之 言愛戴之也。]古公居豳 狄人侵之。[凡兵 聲罪致討曰伐 潛師入境曰侵。狄人侵之 謂薰鬻戎狄攻之也。]事之以皮幣 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 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 不得免焉。[皮 謂虎豹麋鹿之皮也。幣 毘祭切 帛也。]乃屬其耆老而告之 曰。[屬 音燭 會集也。耆 渠伊切 至也 至老境也。記。六十曰耆。]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吾聞之也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土地 本生物以養人。今爭地而殺人 是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也。]二三子 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子者 男子通稱。]乃與私屬 遂去豳。渡漆沮。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屬 隸也 親眷也。渡 徒故切 濟也。漆 音七。沮 七余切。漆沮 二水名 在豳地。踰 容朱切 越也。梁山 在雍州好畤縣西北。邑 作邑也。岐 翹移切。岐山 亦名天柱山 在鳳翔府岐山縣東北十里。]豳人曰。仁人也 不可失也。擧國扶老携弱 從之者如歸市。及他旁國 聞古公仁 亦多歸之。[愛人利物 謂之仁。擧 挈也 皆也。携 玄圭切 提也。市 上紙切 買賣之所。市者恃也 養贍老小 恃以不匱也。如歸市 言人衆而爭先也。旁 蒲光切 通作傍 近也。]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 而營築城郭室屋 而邑別居之 改號曰周。後乃追稱爲大王焉。[貶 悲檢切 抑也 損也。築 張六切 擣也。郭 光鑊切 內曰城 外曰郭。城 盛也 以受人物也。郭 廓也 廓落在城外也。邑別居之 謂分別而謂邑落者也。邑於周地 故始改國曰周。大 音泰。中庸曰。武王末受命 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王季。]
初 穆祖在全州。[穆 莫六切。 太祖卽位 追尊 皇高祖謚曰穆王  妃李氏謚曰孝妃。謚法 布德執義曰穆。 太宗加上 穆王尊號曰仁文聖穆大王  孝妃尊號曰孝恭王后。后 千牛衛長史公肅之女 非一李也。全州 本百濟完山郡。及甄萱立都 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克之 改全州。 本朝 太祖元年 改完山府。 太宗十三年 改全州府。別號承化 或稱完山 或稱甄城。其山鎭曰乾至。全羅道界首官也。所領 郡六縣十。]因官妓之事 與知州有隙。知州謀害之。 穆祖徙居江原道之三陟縣。民之願從而徙者 百七十餘家。[妓 巨綺切 女樂也。太守稱爲知州。隙 乞逆切 怨隙也釁隙也。物之有罅釁者爲有隙 人之與人有怨者亦爲有隙。時有山城別監到州 納 穆祖所幸妓 因而構釁。知州怒 穆祖 穆祖語侵知州。知州欲聞于朝 發兵圖之。 穆祖知而徙去焉。徙 想氏切 移也。 本朝分境內爲八道。曰京畿 曰忠淸 曰慶尙 曰全羅 曰江原 曰黃海 曰平安 曰咸吉。江原道 本濊貊之地。後爲高句麗所有。至高麗時 嶺東則稱朔方道 又改沿海溟州道 又改江陵道 又改江陵朔方道 復稱江陵道 又改朔方江陵道 又復稱江陵道。嶺西則稱春州道 或稱東州道 又改交州道。恭讓王元年 兼嶺東西爲交州江陵道。 本朝 太祖四年 始稱江原道 擧道內江陵原州二大官以名之也。三陟縣 本悉直國。新羅時 來降爲州。後改三陟郡。高麗時 改陟州 又降爲三陟縣。本朝 太祖二年 以 穆祖外鄕 陞爲三陟府。 太宗十三年 改都護府。別號眞珠。其山鎭曰葛夜。江原道界首官也。所領 郡一縣一。]後新除按廉使 與 穆祖有宿嫌。[拜官曰除。凡言除者 去舊官就新官也。按 考。廉 察也。使 去聲。高麗初 諸道各有按察使 後改爲按廉使。專制方面 以行黜陟 秩卑者爲之 又稱提察使。辛昌時 改爲觀察使。恭讓王復爲按廉使。 本朝 太祖二年 又改爲觀察使 以兩府差之。宿 素也。嫌 賢兼切 不平於心也。新除按廉使 卽前構釁山城別監也。] 穆祖聞其將至 挈家浮海 至咸吉道德源府居焉。百七十餘家 又皆從之。[挈 詰結切 提也。咸吉道 本高句麗故地。高麗成宗時 分境內爲十道 以東界爲朔方道。咸州迤北 沒於東女眞。睿宗時 尹瓘擊逐東女眞 築九城。高宗時 趙暉卓靑等叛 以和州迤北附于元 元置雙城㧾管府。恭愍王五年 收復 號爲東北面。 本朝 太宗十三年 改永吉道。十六年 又改咸吉道 擧道內咸興吉州二大官以名之也。德源府 本高句麗泉井郡。新羅改井泉。高麗改湧州 又改宜州。 本朝 太宗十三年 改宜川郡。我殿下十九年 改德源。二十七年 陞爲都護府。別號宜城 或稱東牟 或稱春城。其山鎭曰盤龍。]旣而歸于元。[元太祖 姓奇渥溫氏 名鐵木眞 本蒙古部人也。滅國四十 遂平西夏定西域 都燕。太宗二年 滅金。至世祖至元八年 始稱國號曰大元 盖取易經乾元之義。十六年 滅宋 混一區宇。]移居斡東[오동]之地。[斡 烏括切。斡東 在今慶興府東三十里。凡書地名 漢字之難通者 又卽以正音之字書之。人名職名 亦皆倣此。]元以 穆祖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東北之人 咸歸心焉。 王業之興 自此始。[所 處所也。元制。外官率置達魯花赤 以爲之長 無定品。]
右第三章。
번역문 준비중입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