기본정보

자료ID
0007_002_003
총서명
용비어천가(龍飛御天歌)
권책
卷第二
저자
권제(權踶), 정인지(鄭麟趾), 안지(安止) 등
출전
오대산사고본(五臺山史庫本)

원문정보

第十二章
五年을改過몯야 虐政이날로더을。倒戈之日에 先考ᅙ몯일우시니。[書曰。天惟五年 須暇之子孫 誕作民主。罔可念聽。]
나래讒訴드러 兇謀ㅣ날로더을。勸 進之日에  平生ㄱ몯일우시니。
五年罔悛 虐政日深。倒戈之日 莫遂考心。[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商。至武王乃伐紂 故云莫遂考心。]
始曰聽讒 凶謀日熾。勸 進之日 莫遂素志。[熾 盛。素 故也。]
五年罔悛事 見上。[上 第九章也。]
自高麗恭愍王薨 國統旣絶。權奸專擅 濁亂朝政 紀綱大壞 民生塗炭。[朝 馳遙切。塗 泥。炭 火也。生民如墬泥塗火炭 言固苦也。]太祖叅裨大政 振擧更新。弊祛利興 民心怙冒 愛戴日深。人皆知大命之有歸也。[裨 府移切 補也 興也。更 工衡切 改也。祛 丘於切 散也。怙 後于切 恃也。怙冒 言怙之如父 冒之如天也。]鄭道傳嘗從 太祖 至東北面。見號令明肅 卒伍整齊 進而密言曰。美哉此軍 何事不可濟。[整 之郢切 正也 齊也。] 太祖曰。何謂也。道傳謬言曰。謂擊倭于東南方耳。營前有老松一株。道傳請留詩松上 白而書之 曰。蒼茫歲月一株松。[茫 謨郞切。]生長靑山幾萬重。[長 上聲。幾 居豈切。重 直龍切。]好在他年相見否。人間俯仰便陳蹤。[陳 故也。蹤 將容切 跡也。言俛仰之間 已爲陳跡也。]盖知天命所在而趣之也。[趣 讀曰促。]又 太祖嘗至侍中慶復興之第。[復興於恭愍王十二年 爲門下守侍中。]復興迎入 使其妻出見 禮意甚至。[見 賢遍切。]且屬其子孫曰。吾之豚犬 惟 公將庇之。煩 公幸勿忘。[屬 音燭。自言兒子爲豚犬。庇 必至切 廕也。]每待之必尊異。 太祖或因征討出外 則復興每告曰。東韓社稷 將歸 掌握。毋憚汗馬之勞 克成鎭國之功。[馳逐行陣 馬亦流汗 故云汗馬。]又三軍蒐于新京之地  太宗亦往焉。[蒐 疎鳩切 春獵曰蒐。蒐 索也 取不孕者也。新京宮城舊址 在臨津縣北五里。恭愍王始創之 紅頭之亂 圮毁都盡 至今猶號爲新京。]有一麞出  太宗馳射 一矢而斃。[麞 諸良切 或作獐 麋屬 如小鹿而美。射 食亦切 下同。]諸王十餘人 方聚立高丘。見之驚駭相顧曰。人多言 李氏將興 得非斯乎。[高麗稱宗室爲諸王 猶漢稱諸劉也。丘 土之高也。]又 恭靖大王 往見侍中李仁任于其第旣出。仁任謂人曰。國家將必歸於 李氏矣。興望旣已如此 而 太祖德言日盛 讒忌者多焉。[德言 令聞也。]恭讓王卽位之夕 王壻姜淮 季父晉山君蓍 入內謂王曰。[壻 思計切 女夫曰壻。淮 戶華切。恭讓王三女。長肅寧宮主 適益川君王緝。次貞信宮主 適丹陽君禹成範。次敬和公主 適晉原君姜淮季。晉州 本百濟居列城。新羅文武王取以爲州。神文王陞居列州爲菁州 置㧾管。景德王改爲康州。惠恭王復爲菁州。高麗太祖又改康州。成宗置十二州節度使 號晉州定海軍。顯宗廢節度 改爲安撫使。後定爲晉州牧 爲八牧之一。 本朝 太祖元年 以 神德王后內鄕 陞爲晉陽大都護府。 太宗二年 復爲晉州牧。別號晉山 或稱鳳山。慶尙道界首官也。所領 府二郡三縣十三。蓍 升脂切。]諸將相立殿下者 只欲圖免己禍 非爲王氏也。殿下愼勿親信 思所以自保。[將 卽亮切。相 去聲 下並同。圖 謀也。爲 去聲。]王壻禹成範 侍側聞之 告其母尹氏。[範 房啖切。側 札色切 傍也。]尹氏從兄紹宗 傳聞之以告九功臣。[從 才用切。兄弟之子 相謂爲從父昆弟。言本同祖 從父而別也。九功臣  太祖 及沈德符 池湧奇 鄭夢周 偰長壽 成石璘 趙浚 朴葳 鄭道傳也。]九功臣等進言於王曰。殿下甫卽位 讒言遽入 臣等惶懼無已。[甫 匪父切 始也。]殿下若信讒言 卽罪臣等。若以臣等黜退僞姓 復立王氏 爲有功於宗室。請罪讒人 使上下無間焉。[復 扶又切。間 去聲 鏬隙也。]王顧左右黙然。九功臣俯伏良久而退。[良久 頗久也。或曰 小久也。] 太祖禮接賢士 容受直言 杜私門 禁奔競 整頓紀綱。一時士大夫之有志者 翕然歸之。[杜 塞也。頓 都困切。翕 許及切 聚也 盛也。]王忌 太祖功高且得衆心。又舊家世族 悉革私田 知王忌之 多方誣毁。[舊家世族 謂世世有祿秩之家也。革私田事 見下第七十三章。多方 謂多歧也。誣 微夫切 以無爲有也。]禑昌之黨 連姻王室 朝夕譖訴。王反信讒言 日夜與左右 潛圖除之。[訴 蘇故切 或作愬 告也 毁也。] 太祖困於讒說 謂道傳 南誾 趙仁沃等 曰。[誾 語巾切。沃 烏酷切。]吾與卿等 戮力王室 而讒言屢騰。恐吾輩不得容 吾當東歸以避之。先令家人 促裝將行。[戮 通作勠。勠力 幷力也。騰 徒登切 傳也 升也。輩 補妹切 類也。東歸者 歸東北面也。令 平聲。促 催也。裝 側霜切 行裝也。]道傳等曰。公之一身 宗社生靈之所係 豈可輕其去就。不如留相王室 進賢退不肖 以振綱紀 則讒言庶幾自息。[繫 或作係。肖 秒妙切 似也。不肖者 言無所象類 謂不材之人也。幾 平聲。息 止也。]今若退居一隅 則讒言益煽 禍必不測矣。[隅 元俱切 陬也。煽 式戰切 熾盛也。] 太祖曰。昔者子房從赤松子 高祖不之罪。我心無他 王豈罪我哉。[赤松子 仙人號也。神農時 爲雨師 服水玉 敎神農能入火自燒。至昆山上 常止西王母石室 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 亦得仙俱去。張良曰。爲韓報仇彊秦 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 爲帝者師 封萬戶侯 此布衣之極 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 欲從赤松子遊耳。]道傳 誾等 力陳利害以止之  太祖麾下士 憤王信讒 欲上書辨其誣妄。書成未上。[上 竝上聲 下同。] 太祖庶兄元桂之壻司宰副令卞仲良 居中觀變 知王猜嫌已極 恐禍及己。[元桂  桓祖側室之子也。高麗恭愍王改官制。司宰寺 判事 秩正三品。令 從三品。副令 從四品。丞 從六品。注簿 從七品。 本朝 太祖元年 改爲司宰監 判事二人 正三品。監二人 從三品。少監二人 從四品。注簿一人 從六品。直長二人 從七品。 太宗三年 汰判事 監 各一人。十四年 改監爲正 少監爲副正。掌魚梁山澤之事。卞 皮變切 姓也。猜 倉才切 疑也。]素與王壻益川君王緝 結同庚契。[緝 七入切。同年生 謂之同庚 猶稱同甲也。契 告計切 約也。]至是以麾下士成書告緝 欲爲他日之地。故王知之 [前漢田延年傳曰。欲爲道地。註。爲之開通道路 使有安全之地也。]謂 太祖曰。聞 卿麾下士 欲爲書論禹玄寶等。卿亦知耶。 太祖愕然 對以不知。退召麾下士 始知其情 止之。[愕 逆各切 驚遽貌。]世子奭朝見而還。 太祖出迎于黃州。[奭 世子名。朝 馳遙切 下竝同。見 賢遍切。恭讓王三年 遣世子如 京師賀正。黃州 本高句麗冬忽。新羅景德王改爲取城郡。高麗初 改爲黃州。成宗初置十二牧 卽其一也。後置十一州節度使 稱黃州天德軍 屬闕內道。顯宗廢節度使 改爲安撫使。後改置八牧 仍爲黃州牧 屬西海道。高宗以州人不能捍禦丹兵 降爲知固寧郡事。後復稱黃州牧。高麗之季 移屬西北面。又其後還屬西海道。 本朝因稱爲黃州。別號齊安 或稱龍興。黃海道界首官也。所領 府一郡四縣一。]遂畋于海州 [畋 亭年切 通作田 獵也。]逐一麞射中 未及執轡 馬陷沮洳而蹶。[中 去聲。轡 兵媚切 御馬索也 沮 子余切。洳 人余切。沮洳 漸濕之地也。蹶 居月居胃二切 亦作蹷 僵也 跌也。]因是 體甚不平 乘肩輿而還。[輿 與轝同。江南謂轎爲肩轝。]王御經筵 聞 太祖墜馬 遣醫饋藥。[恭讓王二年 開經筵 置領經筵事 知經筵事 講讀官。 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領經筵事 侍中以上爲之。知事 秩正二品。同知事 從二品。參贊 正三品。講讀 從三品。檢討 正四品。副檢討 正五品。皆以他官兼之。我 殿下二年 增置司經 七品以下兼之。經筵 掌進講經史。墜 直類切 落也。饋 求位切 通作餽 貽也 餉也。]講讀官李擴曰。[擴 闊鑊切。]諸軍事 吾國之長城也。縱不自愛 馳騁田獵 萬有殘傷 非國之福也。王廢書不答。[戊辰八月  太祖爲都摠中外諸軍事。秦築長城以距胡 延袤萬餘里。唐太宗曰 李勣守幷 突厥不敢南 賢於長城遠矣。騁 比郢切 直馳也。萬有 猶言萬有此事也。]初守侍中鄭夢周 忌 太祖威德日盛 中外歸心。與其黨同謀 欲危 太祖。至是聞墬馬 有喜色 遣人嗾臺諫曰。[嗾 音叟 使犬聲。] 李[太祖諱]今墬馬病篤 宜先剪羽翼趙浚等 然後可圖也。[齊桓公在位 管仲見。有一鴻飛過。桓公嘆曰。仲父 今彼鴻有時而南 有時而北 四方無遠 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 是能通其意於天下乎。寡人之有仲父 猶飛鴻之有羽翼也。]乃劾三司左使趙浚 前政堂文學鄭道傳 前密直副使南誾 前禮曺判書尹紹宗 前判典校寺事南在 淸州牧使趙璞。[劾 胡得切 按罪也。使 竝去聲 下竝同。高麗成宗十年 始置中樞院 以直宿爲職。穆宗罷之。顯宗時 復置中樞院。文宗改爲樞密院。判院事 院使 知院事 同知院事 秩從二品。副使 簽書院事 直學士 正三品。忠烈王改爲密直司。恭愍王復爲樞密院 後又改爲密直司。判司事 司使 知司事 簽書司事 同知司事 從二品。副使 提學 知申事 左右代言 左右副代言 正三品。 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中樞院 判事一人 正二品。使一人 知事二人 同知事四人 簽書一人 副使六人 學士一人 商議院事三人 從二品。都承旨一人 左右承旨各一人 左右副承旨各一人 正三品。中樞院 掌啓復出納及兵機軍政宿衛警備差攝等事。淸州 本百濟上黨縣。新羅取之。神文王初置西原小京。景德王改西原京。高麗太祖改淸州。成宗初置十二牧 卽其一也。十二年 置十二州節度使 號淸州全節軍。顯宗改爲安撫使。後定爲淸州牧。 本朝因之。忠淸道界首官也。所領 郡三縣十五。高麗顯宗時 改定州縣官秩。牧使 都護府使 從三品。判官 從五品。司錄 掌書記 從七品。法曹 從八品。小都護 正四品。知州 副使 從五品。縣令 從六品。我 殿下十三年 定外官品秩。留守官 從二品。大都護府 牧官 正三品。都護府 從三品。知郡事 從四品。判官 縣令 從五品。縣監 從六品。]王下其書都堂。夢周從中扇之。[下 去聲。時稱都評議使司爲都堂。扇 動也 助也。]將浚等六人 並流遠地。分遣其黨巡軍千戶金龜聯 刑曹正郞李蟠等 就貶所鞫問 欲殺之。[聯 力延切。蟠 蒲官切。鞫 居六切 通作鞠 推窮獄訟曰鞫。詢具情狀曰問。]時太宗廬于 齊陵之側。[廬 凌如切 謂築室於場以守墳也。 齊陵 卽 神懿王后陵也 在豐德郡北十五里粟村[조]。] 聞 太祖墮馬而還 又聞夢周欲以 太祖入京之日爲亂。乃馳迎于道 至碧瀾渡  告以夢周之謀曰。夢周必陷我家。 太祖不答。[瀾 郞干切 大波爲瀾。碧瀾渡 俗稱白達[다리] 在松京宣義門西三十里。其源出自黃海道遂安郡東諺眞山 至平山府東爲箭灘[살여흘] 至牛峯縣西爲源中浦 爲豬灘[돋여흘] 其流始大 至江陰縣東爲歧灘 南爲助邑浦[개] 過白川郡東爲金谷浦[김곡개] 南爲碧瀾渡入海。]又 告以宜卽速行入京 不可留宿。 太祖不許。 太宗請之再三 然後 太祖從之 力疾通宵而行 未明入京。[力疾 謂勉力帶疾而起也。]夢周嗾省憲交章 請誅浚道傳等。[省憲 卽諫與臺也。省憲交議 同上封章 謂之交章。] 太祖曰。如此誣枉 不可不辨 將造朝 而病不能起。[造 七到切 詣也。謂進詣於朝也。]遣 恭靖大王 及判懿德府事李和 前密直副使李濟 知密直司事黃希碩 禮曺判書趙珪等 詣闕啓曰。[高麗官制。懿德府 判事 秩二品。碩 常亦切。珪 古圭字。]今省憲論浚於立殿下之際 有立他之議 而臣沮之。浚之所議者何人。聞臣沮之之言者伊誰。[伊 惟也。]請召浚等。與臺諫明辨是非。往復再三。王不聽。羣小讒構愈急 禍且不測。[構 居候切 成也 亂也。] 太宗獨入 密請殺夢周。太祖不聽曰。死生有命 但當順受而已。[孟子曰。順受其正。註。人物之生 吉凶禍福 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 乃爲正命 故君子順受乎此也。] 太宗固請數回。 太祖終不聽。 命 太宗速還 終汝大事。[還 謂還于 齊陵也。大事 謂喪事也。] 太宗不得已 出至崇敎里舊邸 坐於斜廊 憂虞未決。[崇敎里 在松京中部星化坊。廊 盧當切 廡也。中門外橫廡待客之所 俗謂之斜廊。虞 慮也。]俄有叩門聲急 出視之 乃廣興倉使鄭擢也。[叩 音口 擊也。高麗官制。廣興倉 使 從五品。副使 從六品。丞 從七品。注簿 從八品。 本朝因之。 太宗元年 改注簿爲副丞。掌收支百官祿俸等事。擢 直角切。]擢極言生民利害 決於斯時 而羣小之搆亂如彼  公何去也。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將 卽亮切 下同。陳勝傳曰。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註。言求之而得 不必胤胄。] 太宗卽還 太祖邸 謂和  恭靖大王 及濟 曰。 父公不聽吾言 然夢周不可不殺。我當任其咎。和  恭靖大王 及濟 皆許諾。[方言 凡尊老謂之公 子謂父亦曰家公。咎 愆也。諾 匿各切 以言許人曰諾。] 召麾下士判典客寺事趙英珪曰。[高麗文宗定官制。禮賓省 判事 秩正三品。卿 從三品。少卿 從四品。丞 從六品。注簿 從七品。忠烈王時 改爲禮賓寺。以卿爲尹 尋復爲卿。恭愍王十一年 改爲典客寺。以卿爲令 少卿爲副令。丞 注簿 皆因之。恭讓王復爲禮賓寺。 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禮賓寺 判事 正三品。卿 從三品。少卿 從四品。丞 從五品。注簿 從六品。直長 從七品。錄事 從八品。 太宗元年 以卿爲尹 少卿爲少尹 丞爲判官。禮賓寺 掌賓客宴享等事。] 李氏之有功於王室 國人所知。今爲夢周所陷 加以惡名 後世誰能辨之。麾下士多矣 其無一人爲 李氏効力者耶。[下爲 去聲。効 通作效 致也。]英珪慨然曰。願盡力。[慨 口漑切 內自高亢憤激也。] 太宗使英珪 海州牧使趙英茂 中郞將高呂 判軍器寺事李敷等 入都評議使司 擊夢周。[上使 如字 下使 竝去聲。高麗恭愍王改官制。軍器監 判事 秩正三品。監 從三品。少監 從四品。丞 從五品。注簿 從六品。後改監爲寺。 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軍器監 判事 正三品。監 從三品。少監 從四品。丞 從五品。注簿 從六品。直長 從七品。錄事 正八品。 太宗十四年 改監爲正 少監爲副正 丞爲判官。掌兵器旗幟戎帳什物等事。高麗初 設都兵馬使。以侍中 平章 叅政 政堂文學 知門下省 爲判事。判樞密以下 爲使。有大事會議 謂之兩府合坐。事元以後 事多倉猝 僉議密直 每爲合坐 因改爲都評議使 或稱式目都監使。]忽有辟除行人之聲 出視之 則夢周到門矣。[辟 必益切 屛去之也。出行之際 辟除行人 使之避已。]以仲良洩其謀於夢周 夢周知之 欲觀變 故託以問疾而來也。 太祖待夢周如初。[泄 或作洩 私列切 漏泄也。]和白 太宗曰。誅夢周此其時矣。復曰。 公怒可畏 奈何。[白 告也。復 扶又切。] 太宗曰。機不可失。 公之怒 吾當陳大義以慰解之。更 命英珪 至 恭靖大王邸 取劒要於路邊。呂數等數人隨之。[英珪 常從 太祖征伐 善用劒者也。要 平聲 待也 遮也。]夢周入 不留卽出。 太宗恐事不濟 欲親往指揮 出門有麾下士之馬 具鞍在門外。遂乘之 馳至 恭靖大王邸 問夢周過否。曰。未也。[濟 事遂也。示意曰指 戒敕曰揮。猶以指披斥事務也。] 太宗更授方略而還。[設法曰方 施謀曰略。卽計畫也。]時前判開城府事柳源死 夢周過吊其家遲留 故英珪等得備兵器以候之。[開城 本高句麗扶蘇岬。新羅旣幷高句麗 改爲松嶽郡 高太祖二年 定都于松嶽之陽 陞爲開州。成宗時 改爲開城府。 本朝 太祖三年 遷都漢陽。四年 改爲開城留後司。我 殿下二十年 改開城府 或稱松都 或稱松京 或稱開京。其山鎭曰松嶽 一名崧嶽。高麗官制。判開城府事 及尹 秩竝從二品。少尹 正四品。判官 正五品。參軍 正七品。 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判事 正二品。府尹 從二品。少尹 正四品。判官 正五品。參軍 正七品。四年 改稱開城留後司。置留後一人 正二品。副留後一人 從二品。斷事官 經歷 各一人 竝正四品。都事一人 正五品。我殿下二十年 改留後爲留守。候 待也。]夢周至 英珪馳擊不中。[中 去聲。]夢周顧叱 策馬而走。英珪馳及擊馬首 夢周墜而走。呂等斬之。[叱 尺栗切 訶也。策 側革切 馬箠也。] 太宗入告。 太祖大驚而興 震怒曰。[震 動也。]吾家素以忠孝聞 汝等擅殺大臣。國人以我爲不知乎。[聞 去聲。]父母敎子經書 欲其爲忠爲孝也 而今敢爲不孝乃爾。予欲仰藥而死也。[爾 猶言如此也。仰藥者 仰首飮藥也。] 太宗曰。夢周等將陷我家 豈合坐而待亡 此乃所以爲孝也。 太祖怒氣方盛。 神德王后在側不敢言。 太宗曰。 母氏何不告說。 王后厲色告曰。 公常以大將軍自處 何乃驚懼 至於如是乎。[厲 嚴也。色 顔氣也。將 卽亮切。將軍 爲將以將軍也 遂以將軍爲官名。尸子曰 十萬之師 無將軍則亂。六國時有此官也。處 昌呂切。]明日 太祖遣希碩啓曰。夢周等黨比罪人 陰誘臺諫 誣陷忠良。今夢周已伏罪。[黨 朋也。比 親近也。]請召浚 誾等 與臺諫辨明。王曰。吾將出臺諫于外。時 太祖因怒病劇 至不能言。[劇 竭戟切 尤甚也。] 太宗與諸叔兄議 遣 恭靖大王啓曰。若不問夢周之黨 請罪臣等。王不得已 乃下臺諫于巡軍獄。[下 去聲。]且曰。流之於外可矣 不必鞫問。旣而命判三司事裴克廉 門下評理金湊 同巡軍提調金士衡等鞫之。[湊 千候切。]左常侍金震陽曰。夢周 李穡 禹玄寶 遣李崇仁 李種學 趙瑚 嗾臣等劾之。[瑚 洪孤切。]於是囚崇仁 種學 瑚于巡軍。旣而流震陽 及右常侍李擴 右諫議李來 左獻納李敢 右獻納權弘 司憲執義鄭熙 掌令金畝 徐甄 持平李作 李申 及崇仁 種學于遠地。[甄 稽延切。]有司言。震陽等罪當斬。 太祖曰。予之不嗜殺人久矣。震陽等承夢周指嗾耳 豈可濫刑。[嗜 時利切 好也。承 受也。]曰。然則宜痛杖之。 太祖曰。旣已寬之 何杖之有。震陽等由是得免。放穡于韓州。[放 置之於此 不得他適也。韓州 卽韓山也。]憲府上言。殿下卽位以來 變故相仍 朝廷不睦。此無他焉 賞罰不明 恩義不分之致然也。[相 如字。仍 因也。睦 莫卜切 和也。]禹玄寶 素無節義 阿世取容 位至宰相。宜誠心戮力 恭謹守職 以補王室也。[阿 曲也。相 去聲。]與夢周陰謀構亂 罪在難宥。恃殿下數宥之恩 忽社稷安危之計。曾無戒慎 日益驕矜 謀去忠臣。[數 音朔。去 口擧切。]遂使中外相疑 臣隣不輯。竊爲殿下痛心。[書曰。臣哉鄰哉 鄰哉臣哉。註。鄰 左右輔弼也。臣以人言。鄰以職言。輯 秦入切 和也。爲 去聲。]法者國家之大柄 不可以私撓也。殿下屈法寬貸 以缺衆心。[墝 爾紹切 屈也。貸 他代切。寬貸 容緩也。]伏望殿下 計以社稷 斷以大義 明正其罪 垂戒萬世。王止令削職 流于遠地。[令 平聲 下同。]臺諫又交章 請玄寶罪。留中不下。[留中 謂所論之事 留在禁中 末施用之也。下 去聲。]王命召 太宗 及司藝趙庸 曰。[高麗成宗始創國子監。忠宣王改爲成均監。恭愍王五年 改官制。國子監 大司成 秩正三品。祭酒 從三品。司業 從四品。直講 從五品。博士 正七品。後改爲成均館。以司業爲司藝。 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成均館 大司成 正三品。祭酒 從三品。樂正 正四品。直講 正五品。典簿 從五品。博士 正七品。諄諭博士 從七品。進德博士 正八品。學正 學錄 正九品。直學 學諭 從九品。 太宗元年 改祭酒爲司成。樂正爲司藝。典簿爲注簿 降爲六品。十一年 革諄諭博士。成均館 掌學校隸業等事。]予將與 李侍中同盟。卿等以予言 就傳 侍中 聽 侍中言 草盟書而來 且曰。必有故事。[文藁曰草 草刱之本也。故事 謂舊事也。]庸伏答 盟不足貴 聖人之所惡。[春秋大義 公天下以講信脩睦爲事。而刑牲歃血 要質鬼神 則非所貴也。凡書盟者 惡之也。惡 去聲。]若列國同盟 則古有之。君與臣同盟 則無經籍故事可據。[周官 設司盟 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疑 則請盟於會同。經者 常行之典也。籍 秦昔切 文籍也。]王曰。第草之。[第 但也。]庸 與 太宗 就 太祖 傳如王敎。 太祖曰。予何言哉 汝當以上敎起草。[上 如字。凡指君尊 皆依違不正言位 稱曰上。]庸退草之 曰。不有 卿 予焉至此。[焉 於虔切 何也。] 卿之功與德 予敢忘諸。皇天后土 在上在旁。世世子孫 無相害也。[諸 語助也。在上在旁 言臨之在上 質之在旁也。]予所有負於卿者 有如此盟。[所 誓辭也 如云所不與崔慶者之類。負 房久切 忘德曰負。]庸與太宗 進草於王。王曰。可。庸爲史官 書曰。[庸時兼春秋館編修官。]上於 侍中 扶立之功未報 反害之意已萌。天命已去 人心已離。區區之盟 不可賴也。[區區 小貌。]
史臣贊曰。[贊者 贊美贊述之辭。]當禑盜據王位 是時已無王氏矣。忠臣義士 欲求王氏之後而立之。恭讓登位 王氏之祀 旣絶而復續。王氏之國 旣亡而復興。[復 竝扶又切。]是宜推誠勳賢 納忠容諫 相與共圖惟新之治。[治 去聲。]乃何惟姻婭挾憾之訴 婦寺徇私之請 是聽是信。[壻之父曰姻。兩壻相謂曰亞。言一人娶姊 一人娶妹 相亞次也。寺 奄人也 今謂之宦人。]踈忌元勳 陷害忠良。政事悖亂 人心自離 天命自去。使王氏五百歲之宗社 不祀忽諸。悲夫。[諸 語助也。忽諸 言忽然而亡也。]
道傳與玄寶 有宿怨 凡可以陷禹氏一門者 無所不圖。及 太祖卽位 道傳請穡玄寶等十餘人 皆置極刑。[極刑 謂死刑也。] 太祖曰。此輩何至極刑 勿論。道傳等請減等科罪。 太祖曰。勿再言。[罪就輕次 謂之減 凡稱減者 謂比之正犯 減等得罪也。科 苦禾切 等也 品也。]後 召穡 待以故舊之禮 置酒歡洽。 賜科田一百二十結 米豆三百斛 鹽五斛。[士大夫隨品給田 使食其租 謂之科田。本國量田之制 十把爲一束 十束爲一負 百負爲一結。斛 胡谷切 十斗也。鹽 余廉切 醎也 煮海爲鹽。]且 賜酒肉曰。卿已老矣 宜復酒肉 以養體氣。時穡事佛斷酒肉 故有是 命。[斷 絶也。]又 賜材瓦 令造居第。尋以穡爲韓山君。[材 牆來切 材木也。瓦 五寡切 屋瓦也。]仍 命爲義成德泉等五庫都提調。還給玄寶職牒。[義成 德泉 及內藏 義順 保和等庫 謂之五庫。牒 達恊切。職牒 告身也。]○自威化島回軍之時 同知密直副使南誾 與吏曹判書趙仁沃等 密議推戴 太祖。及還 以告 太宗。太宗曰。此大事 不可輕言。時衆心爭相推戴 或有於稠人廣衆中 揚言曰。天命人心 已有所屬 何不亟爲勸 進。[稠 陳留切 多也。屬 音燭。亟 紀力切 急也。進 登也。勸進 言勸之升卽位也。]至洪武二十五年六月  太宗乃與誾定計。誾密與仁沃 判三司事趙浚 忠義君鄭道傳 大司成趙僕等五十二人 恊謀推戴。然畏 太祖震怒 不敢以告。[五十二人 南誾 趙仁沃 趙浚 鄭道傳 趙璞 及守門下侍中裴克廉 三司左使金士衡 鷹揚軍上護軍李濟 判懿德府事李和 門下評理鄭熙啓 知門下府事李之蘭 同知密直司事張思吉 簽書密直司事鄭摠 同知密直司事金仁贊 左副代言南在 諸軍事府都事吳蒙乙 成均司藝鄭擢 門下贊成事尹虎 檢校密直副使李敏道 上護軍趙狷 知驪興郡事朴苞 判典客寺事趙英珪 前知密直司事趙胖 密直副使趙溫 密直副使趙琦 判典儀寺事洪吉旼 成均祭酒劉敬 判司宰寺事鄭龍壽 大護軍張湛 左代言安景恭 密直副使金稛 前漢陽府尹柳爰廷 前知申事李稷 右代言李懃 左常侍吳思忠 右常侍李舒 判司水寺事趙英茂 前禮曹判書李伯由 判軍器寺事李敷 大護軍金輅 供驛署令孫興宗 司憲執義沈孝生 典醫副正高呂 戶曹摠郞張至和 吏曹正郞咸傅霖 右副代言韓尙敬 大護軍黃居正 判司宰寺事任彦忠 護軍韓忠 大護軍張思靖 禮曹議郞閔汝翼 知密直司事黃希碩等也。] 太宗入白 神德王后 以達于 太祖。 神德王后亦不敢告。 太宗出謂誾等曰。宜卽備儀勸 進。[儀 儀仗也。]七月十二日辛卯 侍中裴克廉等 白王大妃曰今王 昏暗 君道已失 人心已去 不可爲社稷生靈主 請廢之 定妃遣誾 與門下評理鄭熙啓 賚敎書 至北泉洞[뒷]時坐宮宣敎 數王罪而廢之。[北泉洞 在松京北部五冠坊。數 色主切。]王俯伏聽命 遂出適原州。[原州 新羅文武王置北原小京。高麗太祖改原州。顯宗九年 置知州事。高宗降爲一新縣。元宗復爲知原州事。又陞爲靖原都護府。忠烈王時 以哈丹之亂 堅壁固守 改爲益興都護府。後陞爲原州牧。忠宣王降爲成安府。恭愍王復陞爲原州牧。 本朝因之。別號平演京 又稱平涼 江原道界首官也。所領 府三郡一縣十。]百官奉傳國寶 置于定妃殿 庶務就禀裁決。[傳國寶   太祖高皇帝所賜高麗恭愍王金印也。其文曰高麗國王之印。務 事務也。稟 筆錦切 受命曰稟。裁 牆來切 裁度也。]壬辰 定妃宣敎 以 太祖監錄國事。[錄 謂摠領也。]乙未 克廉 浚 鄭道傳等 大小臣僚及閑良耆老 奉寶詣 太祖邸 塡咽閭巷。[無官職而閑處者 俗稱爲閑良。塡 窴同 塞也。咽 一結切 亦塞也。]大司憲閔開 獨不悅 形於容色 欹首不言。誾欲擊殺之。[欹 牽奚切 傾欹不正也。] 太宗曰。義不可殺 力止之。是日適親屬諸婦謁見  太祖與 神德王后 方餉水澆飯。諸婦皆驚恐 從北門散去。[見 賢遍切。餉 饋也。澆 堅堯切 沃也。] 太祖閉門不納克廉等。至晩 克廉等 排門直入內庭 置寶廳事上。[排 推也。廳 湯丁切 中庭曰廳事 言受事察訟於是也。漢晉皆作聽事 六朝以來 乃始加广而徑曰廳。] 太祖遑遽失措 扶李天祐 纔出寢門。百官羅拜 擊鼓呼萬歲。[羅 猶列也。七國時 衆所喜慶于君者 皆呼萬歲。秦漢以來 臣下對見于君 拜恩慶賀 率以爲常。] 太祖甚恐無地自容。克廉等合辭勸 進曰。國之有君 上以奉社稷 下以安民生而已。高麗自始祖開國 將五百年于玆。至恭愍王 無子暴薨。其時權臣用事 欲固已寵。詐以妖僧辛旽子禑 稱恭愍王後 竊居王位 十有五年。王氏之祀已廢矣。禑乃恣行暴虐 殺戮無辜 至興軍旅 攻打遼東。惟 公首倡大義 以爲不可犯 天子之境 回軍。禑乃自知其罪 惶懼辭退。乃有李穡 曺敏修等 黨於辛禑妻父李琳 扶立子昌。王氏之祀再廢矣。此天以王位命 公之時 而 公謙讓不居 推戴定昌府院君 權署國事。庶幾祗奉社稷 底安生靈也。[幾 平聲。祗 敬也。底 致也。]昨前辛禑之惡 衆所共知。[昨前 猶言向者。]其黨李穡 禹玄寶等 執迷不悟 謀迎以復其位。姦狀發露 規免已禍 [露 見也。規 求計也。]潛遣其黨尹彛 李初等 逃入 中朝 妄訴本國已叛 請親王動天下兵 將欲掃蕩本國。[彛 以脂切。尹彛李初事 見下十三章 及七十四章。朝 馳遙切 下竝同。蕩 徒黨切 蕩除也。]果行其計 則社稷將至於丘墟 生民亦濱於泯滅矣。[泯 武盡切 滅也 盡也。]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言此事尙忍爲之 則何事不可忍爲。或曰 忍 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諫官憲司 交章啓請 以穡 玄寶等 得罪社稷 貽禍生靈 宜正其罪 書數十上。[上 上聲。]定昌君乃以姻婭之故 曲法周護 杖逐言官。[護 救也。]由是姦黨布列中外 益不畏法。金宗衍在逃 結黨謀亂。金兆府等在內 圖應其變。禍亂之興 日生不已。定昌君不顧社稷生靈之大計 欲市私恩 以收人望。苟有犯法者 必皆原免 曲加擢用。[市 貿易也。原 亦免也。擢 拔也 出也。]書所謂逋逃主萃淵藪也。[書 周書武成之篇也。]以定扶立之策言之 則功在於社稷。擧義回軍言之 則澤加於生民。而乃過聽左右婦寺之譖 必欲置之死地。人有讜直不阿者 亦皆罪之。[讜 底朗切 善言也 直言也。]讒謟得志 忠良喪氣 政刑紊亂 民無所措其手足。[謟 丑琰切 諛也。喪 去聲。紊 文運切 亂也。措 置也。]上天譴告 星文屢變 妖孽迭作。[衣服歌謠草木之怪 謂之妖。禽獸蟲蝗之怪 謂之孼。妖孼者 禍之萌也。迭 徒結切 遞也 更也。]定昌君自知君道已失 民心已去 不可以爲社稷生靈主 退就私第。惟軍國之務 至煩至重 不可一日而無統 宜 卽王位 以副神人之望。[副 稱也。] 太祖固拒之曰。自古王者之興 非有天命不可。予實否德 何敢當之。遂不應。[否 不通。]大小臣僚閑良耆老等 擁衛不退 勸 進益切。[擁 委勇切 群從也。]丙申  太祖不獲已  幸壽昌宮。百官班迎於宮門西。[壽昌宮 在松京中部廣德坊。班 次也。班迎 謂排班而迎之也。]太祖未至百官所立之處卽下馬 步入正殿卽位。避御座立于楹內 受羣臣朝賀。[下 去聲。楹 以成切 柱也。]因命六曹判書以上升殿 謂曰。予爲首相 猶懷惕厲 常懼不克盡職。豈意今日 乃見此事。[相 去聲。惕 他歷切 懼也。厲 力世切 危也。易曰 夕惕若 厲無咎。]予若平康 匹馬可避。適今罹疾 手足不能自用 乃至於此。[罹 音離 遭也。]卿等宜各一乃心力 以輔凉德。[一乃心力 謂同心同力也。]乃 敎前朝中外大小臣僚 仍舊視事。遂還于邸。[仍 因也。]
左侍中趙浚上箋。略曰。[上 上聲。箋 將先切 或作牋 表識書也。略 大略也。]伏念臣始事玄陵 侍奉帷幄。中遭否運 杜門讀書 欲以終身。[否 備鄙切 閉也 塞也。杜門 閉塞其門也。] 殿下龍潛 一見如舊。是天以臣遇 殿下也。[潛 捷監切。易曰 初九潛龍勿用。聖人側微 若龍之潛隱也。]歲戊辰正月  殿下與大將崔瑩 廓淸十有五年毒民之群兇。是 殿下除殘之德 在民心矣。[將 卽亮切。廓 闊鑊切 開也。殘 賊也。辛禑時 領三司事林堅味 三司左使廉興邦等 黨於李仁任 更相結援。於是權姦親黨 布列兩府 中外要職 無非私人。賣官鬻爵 奪人土田 籠山絡野。奪人奴婢 千百爲群。下而州縣津驛 上而陵寢宮庫之田 皆被攘取。背主之隸 逃賦之民 歸之如市。廉使守令 莫敢徵發。興邦家奴李光 奪前密直副使趙胖田 縱傲肆虐。胖不勝憤 以數十騎圍斬之。興邦大怒 誣胖以謀反 繫巡軍訊之。胖曰。六七貪婪宰相 縱奴四方 奪人田民 戕虐百姓 是大賊也。胖今斬光者 唯以輔國家除民賊耳 何云謀反。栲掠竟日 辱罵不少屈。興邦怒益盛 使人亂擊其口。太祖憤其所爲 與瑩導禑除之。興邦 堅味 贊成事都吉敷 右侍中李成林 贊成事潘福海 大司憲廉廷秀 知密直金永珍 密直副使林㮹等 皆伏誅。]瑩無學術 乃與僞主 謀犯遼東 師渡鴨江。 殿下擧義旋旆 使三韓之民 得免於糜爛。是 殿下康濟之功 在社稷矣。[旋 回也。旆 蒲蓋切 旗也 繼旐曰旆。旐用帛全幅 長八尺。又以帛續旐末 爲燕尾者曰旆。康 安也。書曰 康濟小民。] 殿下是時 擧臣爲大司憲。臣知無不言  殿下言無不從。振起頹綱 布昭公道。登崇俊良 斥逐姦回。除害下民 結好 上國。乃黜僞朝 以復王氏。  天子嘉之 遣使來勞。是 殿下匡復之功 聞天下矣。[好 去聲。朝 馳遙切。使 勞 皆去聲。勞 敍其勤以答之也。恭讓王三年十一月   太祖高皇帝遣使詔曰。三韓之地 君臣悖亂 二紀于玆。幸而無爭城野之戰 民安市鄕。舊歲來告 乃王氏苗裔 君主斯民。今特遣使往勞 以觀署政何如。因賞賜王及宰相有差。匡 曲王切 正也。聞 去聲。]初 殿下之擧臣爲憲司也  殿下慨然爲萬世開大平。[下爲 去聲。]告于上天神明 排群邪之謗 犯巨室之怒。革私田積年之弊 拯生靈於湯火之中 足兵食於艱難之際。以之造樓船 以之築城堡。武衛以奮 漕路以通。三韓四十年倭奴之患 一朝而息矣。[謗 補曠切 毁也。臣室 世臣大家也。作大船上施樓 故曰樓船。堡 補抱切 縣邑小城也。漕 在到切 水轉穀也。]置科田於京畿 以優士大夫。置軍田於州郡 以養師徒。以至鄕吏津院 皆給之田。田有定制 國有成法 各有分限 不相侵奪。兼幷絶而億兆之田宅定 賦斂薄而鱞寡之衣食足 俸祿厚而廉恥行 倉廩實而國用足矣。[京畿 本高句麗之地。高麗成宗陞開州爲開城府 管赤縣六 畿縣七。顯宗罷開城府。以開城縣令 管三縣。長湍縣令 管七縣。直隸尙書都省 謂之京畿。文宗復陞開城縣爲府 都省所掌十一縣 皆屬焉。後復置開城縣令 屬開城府。恭讓王始分京畿爲左右道。以長湍 臨江 兎山 臨津 松林 麻田 積城 坡平 爲左道。開城 江陰 海豐 德水 牛峯 爲右道。又增廣京畿 以楊廣道漢陽 南陽 仁州 安山 交河 陽川 衿州 果州 抱州 瑞原 高峯 交州道鐵原 永平 伊川 安峽 漣州 朔寧 屬左道。以楊廣道富平 江華 喬桐 金浦 通津 西海道延安 平州 白州 谷川 遂安 載寧 瑞興 新恩 俠溪 屬右道。各置都觀察黜陟使。 本朝 太祖三年 定都漢陽。明年 以平州 遂安 谷州 載寧 瑞興 新恩 俠溟 去新都道遠 還屬西海道。將楊廣道廣州 水原 楊根 雙阜 龍駒 處仁 利川 川寧 砥平 來屬。分廣州 水原 所領郡縣 爲左道。楊州 富平 鐵原 延安 所領郡縣 爲右道。又割忠淸道振威縣 屬左道。 太宗二年 合兩道 號京畿左右道 省觀察使一人。十三年 酌四方道途遠邇 以延安 白州 牛峯 江陰 兎山 還屬豐海道。伊川 還屬江原道。割忠淸道驪興 安城 陽智 陽城 陰竹 江原道加平 來屬。只稱京畿都觀察使。分 幷 竝去聲。兼幷 謂食祿之家 兼取小民之利也。鱞 姑頑切 老而無妻曰鱞 老而無夫曰寡。錢帛曰俸。米粟曰祿。穀藏曰倉。米藏曰廩。田制事 見下第七十三章。]殿下與臣 憤汚吏之殘民也 庸帥之養寇也。建議 擧大臣而授鉞 巡諸道而黜陟。藩鎭用律 而奔敗之虞絶。州郡奉法 而貪殘之風戢矣。[庸 常也。帥 將帥也。律 謂號令節制也。戢 阻立切 止也 歛也。]以令長之出於胥吏也 乃陞其秩而重其選 用臺諫六曹之保擧。而田里無愁歎之聲 流亡有復業之樂矣。[長 上聲 下同。胥 新於切。周禮 胥徒。註。胥 讀曰諝 謂其有才智爲什長。陞 書烝切 登也。秩 官也 序也。保 任也 薦擧人才 謂之保擧。高麗舊制。縣令監務 皆用登科士流。後專以諸司胥吏爲之 階皆七八品 秩卑人微 豪强輕之 貪汙虐民。 太祖 復用士流 令臺諫六曹 擧堪爲守令者爲之 秩五六品。流 轉也。亡 逃也。樂 音洛。]訊逋逃冒職之吏 而還其鄕里。擊鄕原土猾之姦 而役其蔭戶。縣各置宰 驛各置丞。而墟丘變爲井邑 蓁莽化爲稻粱矣。[訊 思晉切 問也。原 與愿同。鄕原 鄕人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汙 以媚於世。故在鄕人之中 獨以愿稱也。土 土着也。猾 姦猾也。蔭 於禁切 或作廕 庇也。驛 夷益切 置騎也 今之遞馬也 又傳舍也。蓁 緇詵切 草盛貌。莽 毋朗切 草深貌。稻 徒皓切。稻 米粒如霜 性尤宜水 一名稌 有黏有不黏。粱 呂張切 粟類也 有數色。]以冗官之耗天祿 宦嬖之穢天工 工商皂隷之濫冒官 浮屠坐食之多占田 無功之封君 弱子弟之曠職也 立法以汰除。僥倖之門屛 而奔競之路塞矣。[冗 而隴切 散也 雜也。耗 虛到切 減也。賤而得幸曰嬖。穢 烏廢切 汚也。天工 天之工也。人君代天理物 庶官所治 無非天事也。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皀隸 卑賤之人也。浮屠 僧也 亦曰浮圖。曠 苦謗切 廢也。曠職 曠廢厥職也。汰 他蓋切 沙汰也。僥 與憿徼通 求也。倖 與幸通 謂所不當得而得者也。屛 卑政切 除也。]立家廟而設忌祭者 所以厚民德也。[家廟 卽祠堂也。朱子曰 君子將營宮室 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程子曰 忌日遷主 祭於正寢。]廣學校而置敎授者 所以明人倫也。[敎授 敎訓諸生之官也。孟子曰 設爲庠序學校 以敎之。庠者 養也。校者 敎也。序者 射也。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註。倫 序也。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倫也。庠 序 學 校 皆以明此而已。]文治旣洽 武威遠昭。扶桑之寇 奉珍來庭。琉球南蠻 重譯入貢。[治 去聲。洽 轄夾切 霑也 和也。昭 明也。珍 寶也。琉球 一作流求 在南海中。自我國東萊郡 水路南行一日 至對馬島 又東南行一日 至一岐 又南行半日 至下松浦 又西行三日 至薩摩州 又南行四日 至其國。舊有中山 山南 山北 三王分據其地。今中山王 合而有之。土多山洞 有城郭宮室。然颶風時作 至揚石拔屋 故築城不得高 覆室屋用板 以釘釘之。婦人衣裳 制同中國 出外則以大袖長衣 蒙蔽其首。黥其手背 爲蟲蛇之文。男子之服 寬大若僧衣。男子無貴賤 以綵帕裹頭 揷鳥羽以爲飾。又以絲繩貫寶石 掛項令垂當胷 其形如瓜而小 下端尖曲。有弓箭刀槊之屬 其地少鐵 皆資日本。人多驍徢善走 好相攻擊 諸洞各有部隊 戰鬪不相救助 兩軍相當 勇者三五人 出前擊射 如其不勝 一軍皆走。耕田不用牛 以鐵冒木末 手執而耕 故未得深耕 然士宜禾稼 甚茂盛。氣候多煖 無霜雪 黍稷之類 一歲再種。秔稻則一種再穫。國事令大臣宰之 凡有刑政號令 皆稟王裁決。人好讀經史 行科擧之法。常行書契 則用倭字。言語與日本相似。俗頗尙神佛。親死則具棺槨葬之。尊貴者 鑿山石 納柩其中 蓋以石 加士其上 以牛馬踐之令堅。服白衣終三年 不食肉。中國 日本 及南蠻 諸國商舶 皆集販易 故雖國少人多。而財用饒富。獸無熊 虎 猿 鹿。重 直龍切。譯 夷益切 陳也 陳說內外之言也。前漢書。越裳氏 重九譯而獻。註。遠國使來 因九譯 言語乃通也。]王氏十六年旣亡之業 實賴 殿下而復興矣。而王氏昏迷 反生忌疾。而僞辛逆亂之徒 喪田失職之輩 魚鱗左右 流言浸潤。[復 扶又切。喪 去聲。魚鱗左右 言在左右相次 若魚鱗也。流言 無根之言 如水之流 自彼而至此也。浸潤 如水之浸灌滋潤 漸漬而不騄也。]指 殿下爲權重 誣臣等爲朋黨。謀去 殿下 兇謀萬變。[去 口擧切。]及今年三月  殿下以儲君之入覲而東也 出迎京西數百里之遠。[儲 陳如切 世子副君 故謂之儲也。]又將 躬獵以來而展賀焉。不幸墜馬 臥于草次。[草次 猶言野次也。]姦臣鄭夢周  殿下之所卵翼也。[卵 來管切。左傳。子西曰 勝如卵 余翼而長之。註。言勝如鳥之卵 我如鳥 覆翼而長育之。]身爲冢宰 手握國政 逢迎王氏 嗾使臺諫。[夢周爲守門下侍中 故云冡宰。握 乙角切 持也。]謂臣與鄭道傳 南誾 爲 殿下之腹心。乘間騁謀 羅織罪辜 先行竄逐 次圖 殿下。[腹心者 同心同德之謂也。間 去聲。網羅無辜 本罪之外 非理凌虐 謂之羅織也。竄 謂驅逐禁錮之也。] 殿下輿疾 倍道而還。於四月四日 國人共憤 夢周伏辜。[輿疾 謂力疾乘輿而行也。倍道 一日行兩日之程也。伏辜 謂伏其罪也。] 殿下布好生之德 其餘姦黨 一無所誅。[好 去聲。書曰 好生之德 洽于民心。]臥疾私第 杜絶賓客。尙冀王氏之覺悟 使刑賞之權 出于上矣。[冀 几利切 欲也。]而王氏昏迷 尙不覺悟。兇黨益肆 禍在晷刻。[晷 矩鮪切 日景也。刻 訖得切 刻漏也。鍥漏箭以候日晷曰刻 故因謂晷度曰刻。]至七月十二日 天怒民離 三韓翻然推戴 殿下。人心天命 旣至於此。 殿下欲守子臧之節 其可得乎。[幡 孚袁切。幡然變動之貌。臧 則郞切。曹宣公庶子曰負芻 宣公卒 負芻殺其太子而自立 晉厲公執之。諸侯以子藏賢 欲立之。子藏辭曰。前志有之曰 聖達節 次中節 下失節。爲君 非吾節也。雖不能聖 敢失守乎。遂逃奔宋。]殿下於是封王氏于江陵之杆城。是成湯之放桀于南巢也。[杆 居寒切。杆城 本高句麗加羅忽。新羅改稱守城郡。高麗改杆城郡 兼任高城。恭讓王析爲二郡。 本朝因之。別號水城。其山鎭曰麻耆羅。今屬江原道。巢 鋤交切。南巢 地名。廬江六縣 有居巢城。桀奔于此 因以放之也。]封王氏母弟于畿縣之麻田 使奉神聖恭愍之祀。是武王之封微子于宋也。[母弟 同母弟 指王瑀也。麻田縣本高句麗麻田淺縣。新羅改臨湍爲牛峯郡領縣。高麗改麻田。顯宗屬長湍任內 爲尙書都省所掌。文宗直隸開城府。後置監務 尋又合于積城縣。恭讓王復置監務。 本朝 太宗十三年 改縣監。今屬京畿道。神聖 高麗太祖之謚也。武王克殷 封武庚於殷墟 封微子於宋。樂記曰 武王下車 投殷後於宋 是也。]安置諸王子于江華巨濟而廩給之。漢魏以降 更革之主所未及也。[巨濟 本海中島。新羅文武王初置裳郡。景德王改爲巨濟郡。高麗顯宗置縣令。元宗時 因倭寇之亂 失土僑寓居昌之加祚縣。 本朝 太宗十四年 合于居昌 號濟昌縣。十五年 復析爲巨濟縣。我 殿下四年 復還舊島 置知縣事。今屬慶尙道。廩古作稟 古者給人以食 取之於倉稟 故因稱稟給也。漢高帝 姓劉 名邦 字季 沛豐邑中陽里人也。起兵入咸陽 項羽封爲漢王。及滅羽 諸侯尊爲帝 都長安 是爲前漢。高帝九世孫景帝子長沙定王發之後南頓令欽之子秀 與兄縯 起兵南陽 更始封爲肅王。更始政亂 乃卽帝位 廟稱世祖 謚曰光武 都洛陽 是爲後漢。魏文帝 姓曹 名丕 字子桓 操之子也。漢末天下大亂 操梜天子令諸侯 稱魏王。芟刈英雄 幾平天下。操卒 追謚武帝。丕遂廢漢 卽帝位 都鄴 後遷洛。更 工衡切 革改也。]向若 殿下有心於取國 則鴨江之旋旆也 豈肯出萬死捐一生 而建興復王氏之議乎。[捐 與專切 棄也。]己巳之冬   詔旨之來也 豈肯擇立宗親之長 而歸政於王氏乎。[詔 之少切 照也。謂人愚暗不見其事 以此示之 使昭然也。一說。詔 誥也 敎也 所以誥敎百姓。秦漢以下 天子獨稱之。]豈肯早立旣冠之儲君 而欲定國本乎。[冠 去聲 男子二十而冠。恭讓王元年 以定城君奭爲世子。]豈肯開經筵 進明儒於左右 獻貞觀政要 而朝夕納誨乎。[觀 去聲。貞觀 唐太宗年號也 取易天地之道貞觀之義也。中宗時 吳兢 撰貞觀年間典謩諫奏之辭 垂世立敎之美 合十卷 名曰貞觀政要。誨 荒內切 敎訓也。朝夕納誨者 無時不進善言也。]豈肯設書筵 集多士於東宮 進大學衍義 而日講治道乎。[恭讓王二年 爲世子開書筵。置左右師 左右賓客。又以三品官爲左右輔德 四品爲左右弼善 五品爲左右文學 六品爲左右司經。本朝 太祖元年 定官制。左右師 秩正二品。左右賓客 從二品。左右輔德 從三品。左右弼善 正四品。左右文學 正五品。左右司經 正六品。左右正字 正七品。皆以他官兼之。後改左右師爲師 貳師。又增置左右副賓客。其後又增置傅一人 正二品。我 殿下十三年 輔德以下 別立祿官。十七年 革祿官 以集賢殿兼之。書筵 掌東宮講學侍衛等事。太子曰東宮 亦曰靑宮。太子 繼天子之體 育德東宮。少陽者東方 又震爲長子 東屬震。世子亦稱東宮。]豈肯釋上相之政柄 分宅里於子壻 乞歸休于桑梓 至再三而愈力乎。[相 去聲。休 息也。梓 卽里切 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也。詩曰 維桑與梓 必恭敬止。桑梓 二木。古者五畝之宅 樹之墻下 以遺子孫 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故謂家鄕曰桑梓。]前年之秋 又豈肯建議 見儲君於  天子乎。[見 賢遍切。] 殿下爲王氏之至誠至忠 上天所監臨 三韓所共知也。[爲 去聲。監 視也。]而王氏惑於讒賊 不能如燕昭之於樂毅 齊襄之於田單。[燕 因蓮切 國名 在幽州之域。燕昭王 姓姬 名平 噲之子也。樂 姓。毅 名也。毅圍莒 卽墨 三年未下。或讒於昭王曰。樂毅智謀過人 伐齊呼吸之間 尅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兩城爾 非其力不能拔 欲久仗兵威 以服齊人 南面而王爾。昭王於是置酒大會 引言者斬之。遣國相 立毅爲齊王。毅惶恐不受 拜書以死自誓。齊 國名 在營州之域。襄 息良切。齊襄王 姓田 名法章 湣王之子也。安平君田單 嘗出見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 解裘衣之。襄王惡之曰。田單將以是取吾國乎。巖下有貫珠者聞之 言於王曰。王不如因以爲已善 下令曰 寡人憂民之饑也 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 單收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 而單亦憂之 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 而王嘉之 單之善 亦王之善也。王曰。善。乃賜單牛酒。後數日 貫珠者復見王曰。王朝日 宜召田單而揖之於庭 曰勞之。乃布令 求百姓之飢寒者 收穀之。乃使人聽於閭里 聞丈夫之相與語者曰 田單之愛人 嗟乃王之敎也。王有所幸臣九人 語王曰。安平君與王 君臣無異 而內撫百姓 外懷戎翟 禮天下之賢士 其志欲有爲也。異日 王曰。召相單來。貂勃聞之 言於王曰。周文王得呂尙 以爲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 以爲仲父。今王得安平君 而獨曰單。安得此亡國之言乎。夫安平君 以惴惴卽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而反千里之齊。當是時而自王 天下莫之能止。然計之於道 歸之於義 以爲不可。故棧道木閣 而迎王於城陽。今國已定 民已安矣 王乃曰單。嬰兒之計 不爲此也。王乃殺九子 而益封單萬戶。]乃以雲臺之勳 反爲机上之肉 是天厭王氏之德 而啓 殿下之業也。[漢明帝思中興功臣 乃圖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以鄧禹爲首 次馬成 吳漢 王梁 賈復 陳俊 耿弇 杜茂 寇恂 傳俊 岑彭 堅鐔 馮異 王霸 朱祜 任光 祭遵 李忠 景丹 萬脩 蓋延 邳肜 銚期 劉植 耿純 藏宮 馬武 劉隆 又益以王常 李通 竇融 卓茂 合三十二人也。机 擧履切 所以盛肉者。机上肉 謂任人膾截也。]克勤于邦 克儉于家 禹之所以繼舜也。[勤 勞也。儉 約也。謂能勤於王事 儉於私養也。]從諫弗咈 改過不吝 湯之所以代夏也。[咈 符勿切 或作拂 逆也。改過不吝 謂已之不善者 無不改。]反商政而天下治 武王之所以造周也。[治 去聲 下同。]親賢臣遠小人 前漢所以興隆也。[遠 于願切 下同。隆 豐也 大也。]親小人遠賢臣 後漢所以傾頹也。今天旣命 殿下以父母三韓矣。願 殿下法三王之至治 鑑兩漢之得失。兢兢業業 念玆在玆 以爲億萬世 聖子神孫之龜鑑。幸甚。[兢 居陵切。兢兢 戒謹也。業業 危懼也。玆 此也。念玆在玆 言念之而不忘 常在於此也。龜 居追切。龜知吉凶。鑑見姸醜。]
右第十二章。
龍飛御天歌卷第二。
번역문 준비중입니다.